十六国 北朝 304-439 386-581 东晋 南朝 317-420 420-589 隋

Содержание

Слайд 2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北朝
386-581

南朝
420-589


581
-
618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北朝 386-581 南朝 420-589 隋 581 - 618

Слайд 3

隋朝(581-618)

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大丞相、柱国杨坚受禅登基,改元“开皇”建立“隋朝”。
因为杨坚原为随王,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杨坚就是隋文帝。
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隋文帝杨坚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

隋朝(581-618) 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大丞相、柱国杨坚受禅登基,改元“开皇”建立“隋朝”。 因为杨坚原为随王,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杨坚就是隋文帝。 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隋文帝杨坚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

Слайд 5

隋朝的主要成就

隋朝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
隋朝为了巩固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政治上,隋朝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

隋朝的主要成就 隋朝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 隋朝为了巩固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政治上,隋朝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

Слайд 6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等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同时还建立京师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这些政策几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盘承袭,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隋朝代深刻影响往后唐朝、宋朝和以后的朝代。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等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同时还建立京师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这些政策几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盘承袭,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隋朝代深刻影响往后唐朝、宋朝和以后的朝代。

Слайд 7

开皇之治

隋文帝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 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
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
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受田仍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又改每岁三十日役为二十日,减调绢一匹(四丈)为二丈等。

开皇之治 隋文帝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 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 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 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受田仍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又改每岁三十日役为二十日,减调绢一匹(四丈)为二丈等。

Слайд 8

学术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有鉴于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奖绢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
为广置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开皇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是隋朝的极盛时期。

学术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有鉴于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奖绢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 为广置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开皇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是隋朝的极盛时期。

Слайд 9

隋大兴城

原汉长安城久经战争,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隋帝国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汉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新长安城。582年一月隋文帝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因为隋文帝曾被封为大兴公,取名大兴城,隔年三月竣工。
大兴城参考北魏洛阳城和北齐邺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里坊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里坊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城址落于龙首原上,北临渭河,南依灞水与浐水,地形南高北低,城南岗原起伏。

隋大兴城 原汉长安城久经战争,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隋帝国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汉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新长安城。582年一月隋文帝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因为隋文帝曾被封为大兴公,取名大兴城,隔年三月竣工。 大兴城参考北魏洛阳城和北齐邺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里坊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里坊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城址落于龙首原上,北临渭河,南依灞水与浐水,地形南高北低,城南岗原起伏。

Слайд 11

隋唐大运河

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八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隋唐大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隋唐大运河 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八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隋唐大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